跃字意思五行属什么?

仲瀚汶仲瀚汶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说文》云:“跃,跳也。从足月声。”可见“跃”的意思就是用脚跳。所以五行属性为“火”。 下面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这个字。 “跃”是形声字。从足,月声。甲骨文的“躍”字上面是一横,下面是“足”,金文字形在甲骨文基础上加以简化。小篆的“躍”字形变较长。隶书、楷书继承了小篆的长形。而到了今天的简体汉字,则又变成了另一个样子(繁简对照如图)。

我们从“踴”字也能看出来,“踊”字的偏旁“玉”其实是“月”的变形。所以“踴”“躍”两个字在古代应该是同源字。 根据古代文献资料记载,“躍”字最初只有“月”部,而没有“足”部的(繁简对照如图)。 比如西周初期的青铜器铭文里就有“越伯作榮”的字样,其中“榮”字即是“躍”字无“足”部的情况。

另外,《尚书·大诰》里有“越若厥章”,其中的“越”字也是“躍”字无“足”部的写法。 古人造字是很科学的。这些字中的“月”表示声音(见我以前的帖子《古文字里的文化常识——表音字的来源》)。“足”表示的动作意义。没有“足”的意义,自然属于虚音。所以这样的字形,其实就是表意兼表音的字。

后来“跃”字加了“足”旁之后,读音发生了变调,成了去声(第四声)。 那么为什么“躍”字要加“足”呢?

因为上古音“躍”读作[jɔːkə],属于阳平调(第二声);而“角”的古读音是[tɕɔːk̚]或[tʂɔːk̚],与“躍”是不同的发音。所以从发音上就能区分这两个字了。但加上了“足”旁后,发音就变成[jɒʔkɐ],与“角”的发音一样,从而避免了字形和发音上的混淆。(说明:这里我所使用的上古音系参照的是董同龢先生的《上古音表》) 不过,加“足”的原因虽然在这里找到了,但是为什么“躍”要先去掉“足”再变成去声,我还找不到合适的理由。这是有待于继续研究的疑问。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