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故事成语有哪些?
一、守株待兔
宋国时期,宋国有个农民,他看着田里正在茁壮成长的庄稼,心里很高兴,美滋滋地想着丰收的景象。有一天,他正在田里干活,忽然看见一只兔子飞快地跑过来,撞在了树桩上,一下子就死了。农民意外地得了一只又肥又大的兔子,他高兴得不知道怎么办才好。他拎着兔子,走在回家的路上心里乐滋滋的,逢人便讲撞死兔子的事。他越讲心里越美,于是,他干脆丢掉农活,躺在树桩旁边等兔子。他等呀,等呀,等了几天,几个月,甚至等了一年两年,再也没有等到兔子。他的庄稼也早被别人赶上了,而他自己呢?早被人们当作笑话讲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能存有侥幸心理,想不劳而获,要靠自己的双手才能换取成果。
二、亡羊补牢
从前,有一个牧民养了很多羊。他的羊圈很宽敞。有一天早上,他准备出去放羊,却发现少了一只羊。一看羊圈,原来羊圈破了个窟窿,于是牧民便去堵上那个窟窿。邻居劝他说:“你赶紧把羊圈修一修,堵上窟窿吧。”他认为羊已经丢了,修羊圈已经没用了。他不听邻居的劝告,没有把羊圈修好。第二天早上,他准备出去放羊时,发现羊又少了一只。一看羊圈,原来那个窟窿还在,狼又从那个窟窿钻进去,叼走了一只羊。他很后悔没有接受邻居的劝告,再后悔也没用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犯了错误,遭到挫折这是不可避免的,问题在于知道错误了能不能及时想办法纠正,亡羊补牢就是这个道理。
三、郑人买履
战国时期,有个郑国人想去买双鞋子。他事先量好了自己脚的尺码,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了他的座位上,就急忙出门去买鞋子了。他走到集市上,看到卖鞋子的地方了,却发现量好尺码的纸条忘记了拿。于是,就赶忙往家里跑。他取了纸条又急忙往集市赶,到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他最终也没能买到鞋子。别人知道后就问他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试,他却回答说:“我宁可相信量好的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情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实际情况做出最佳决定,不要生搬教条,过于死板。
四、滥竽充数
齐宣王的时候,有位南郭先生,他什么事也不会,就跑到齐宣王面前说自己很喜欢音乐,对音乐也很精通。于是,齐宣王就让他当个乐师,专门演奏竽这种乐器,他还可以和别的乐师一块到大王跟前演奏。其实南郭先生压根就不会吹竽,他趁着别的乐师吹竽的时候把竽拿在手里,装着会吹的样子。齐宣王很喜欢听合奏,这样他的漏洞没有被发现。不久,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齐湣王当了大王。新大王喜欢听乐师一个一个地演奏竽。南郭先生听说新大王喜欢一个人演奏,很害怕被别人发现,就偷偷地溜走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人要老老实实,要有真材实学,不能不懂装懂,自欺欺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