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给幼儿讲故事?
(一)声情并茂
讲故事时,如果能注意声音和表情的变化,孩子往往会聚精会神地听。当故事中的情节紧张时,声音可以大些,也可以适当加快速度;当情节出现转折时,声音可以小一点,也适当减慢速度。这样讲故事,孩子不但容易受到感染,而且也容易记住故事的内容。
(二)表情丰富
讲故事时脸上的表情非常重要。例如,当故事中出现老虎时,可以把两手的大拇指勾起来,手心朝前,五指张开,然后把手往前伸,同时眼睛瞪大,并发出老虎叫的声音。这样孩子不但能够理解老虎有多大,而且往往会被吸引得入迷。此外,讲故事时眼神也要随着故事内容的变化而变化,时而向左看,时而向右看,这样孩子感到你不但在讲,而且也在听。同时他也受到你情绪的感染,会更投入地听。
(三)充分利用空间
讲故事不仅仅是嘴巴的工作,两只手也要充分利用。例如要形容一条蜿蜒曲折的小河时,可以把两手在胸前交叉,在身前画小河的弧线,把河的方向变化、长短和弯曲程度都表现出来,这样孩子在听“河”这个字时,头脑里会有个映像。如果在可能的情况下,还可以指房间里的具体事物,效果会更好。例如给孩子讲“汽车”时,如果能指房间里的汽车玩具,效果会好一些,孩子不仅听得到,而且看得见。
(四)适当重复
对于孩子不熟悉的语句,或者对于较长的句子,可以适当重复,或者分成较短的句子讲,这样孩子会比较容易理解。如果发现孩子对某些语句不理解,可以提问,或者通过描述其他事物来解释。另外,讲故事时速度要慢,要给孩子留出时间思考。如果讲得太快,孩子不仅记不住,而且也不能理解故事的内容。
(五)与孩子互动
讲故事时不要一直讲,要与孩子进行互动。例如,可以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孩子回答,也可以问“接下来会怎么样”等,以吸引孩子投入地听;要善于观察孩子的表情变化,遇到孩子不明白的地方,要加以解释。另外,要注意孩子的兴趣,最好讲孩子熟悉的并且感兴趣的故事。如果发现孩子对正在讲的故事不感兴趣,可以更换其他故事。
(六)持之以恒
讲故事要持之以恒,最好每天固定一个时间,例如在孩子入睡前可以讲10-15分钟的故事。固定时间讲故事,可以培养孩子安静且投入地听的习惯。另外,要不断给孩子选择新的故事,不断更换新的书籍,以保持孩子的兴趣,并使孩子扩大词汇量。
幼儿听故事,是发展想象、增强记忆、丰富知识、提高语言表达能力等一系列综合能力的过程。如果家长长期坚持给孩子讲故事,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都会得到很好地发展,上学后,孩子的学习能力通常也会比别的孩子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