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门结局是什么?
名门,顾名思义,就是有名的家族,世家之门。世家大族,是东晋南朝时期一种特殊的社会阶层。“王与马,共天下”中的王谢等大族把持朝廷要职,垄断高官,其势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然而,到梁陈两代,也就是东晋南朝时期的后半期,在南方出现了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那就是原来那些高门大族开始逐步没落,而一些寒门低籍之士则在仕途上逐步赶了上来,出现了“选举良杂”的情形,“朝士杂用,殆不复关氏族”的场面。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关系的变化,旧有士族阶级开始逐步走向衰落,九品中正制也逐步失去它的作用,于是门阀士族制度开始瓦解。
首先开始衰落的是中原士族。东晋政权是侨姓士族建立的。为了抗衡本地士族,巩固政权,便把本地士族统统看作南方人,不予任用,形成了南人北人两大政治势力集团。东晋时,北人多居台阁要职,而南人仅在朝中任一些闲散之职。刘宋时本地士族势力逐渐壮大,北人南下,士族与一般士人发生冲突。所以,规定在选用南人时,须要“不计辈望,唯择才用”,即选用本地士族时,不必计较门第,而要选择有才能的。于是,本地士族开始逐渐被选拔任用。刘宋以后,中央集权加强,政权进一步下移,使得北人中的高门大族失去原来的凭借,受到很大打击,他们的特权进一步受到限制。到梁陈时代,中原士族已经没有什么高门大族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大族的子弟,有的甚至要“贩水草以贸粟”。以王谢之族,尚且如此,其他一些中小家族的情况可想而知了。
侨姓士族逐步走向衰落,而本地士族,却越来越发展壮大,取代了中原士族的地位,成为南方的显贵,形成所谓“甲乙之胄,亦复沦杂”的形势,即所谓“吴兴诸沈、六郡诸顾、三吴诸朱、四姓五穆”,与“琅琊王”、“陈郡谢”相比美,他们“代为冠冕”,成为寒人进入仕途的一大障碍,如“吴兴沈氏,位宦百数,所由太盛,至于被黜”(梁沈约《奏弹吴兴大守沈瑀》)。本地士族中地位最高的要数陈郡和义兴的周氏。周氏世为显宦,成为梁朝所依仗的两大高门。到梁末,周家开始中落。
与士族走向衰落相对应,是庶姓和寒门地位的逐步上升,由被排挤而逐步跻身于上层社会。寒人仕途的畅通是从刘宋时开始的。在刘宋“不计辈望,唯择才用”的用人方针指导下,涌现出了一批有才干的寒人。萧衍代齐建梁后,出于建立和巩固政权的需要,在用人上,更不看重门第,重视擢拔寒素之士,不仅使庶姓地位提高,甚至使寒人也可以“超擢弥快”,做到“朝士杂用,殆不复关氏族”。梁末,政治日益败坏,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十分尖锐,萧绎为对抗豪势大家和门阀大族,进一步抬高寒人地庶的地位,他自比为齐桓公,把庶人比作鲍叔牙,说:“当使鲍叔无愧管沟也。”这些庶姓和寒人,没有像大族那样广大的荫附客户和占有大量土地,为适应他们的需要,必然要求改变原有的制度,而这种要求又反过来加速了士族制度的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