榣五行属什么?
古字“桃”与“蜩”同源,而“蜩”之甲骨文及金文可作如下理解(《说文解字》:“周书曰,化蝉而飞兮;段玉裁注:此即《大荒西经》、《山海经·海内经》之文也) 其中一形为“蜩”之本义,二形为转语关系而借用作草木名“桃树”或“桃木”之义。 可见,古代“桃”与“蜩”二字原本并无联系。至中古以后,“桃”的转语关系借字才渐渐用于表示“蜩”之义,而二者读音相同相近,遂假借为同一字,并逐渐形成了一种新的组合——以“桃”为声符而造出的新字“榣”。
“榣”之一切分方式有不同,但声符皆为“桃”(参见《康熙字典》),而其本义则不可考,不过据其在先秦典籍中的用例推测,可能与树木有关,比如: (1)、《山海经·中山经》:“又东十里,曰瑶林之山,其阴多白银,其阳多白玉。”(20) (2)、《左传》僖公四年:“虞君许之。宫之奇谏曰:‘必杀之!…若待我而徙木,是弃虞也……’”
(3)、郭璞于上引《山海经》之注云:“[榣]木。长而不夭,故以为号焉”可知“榣”当为一长寿之木,因此古人往往取以为神名,如“榣山”者即为传说中“太子长琴”所居之处。《楚辞》中有“灵脩蹇产乎江浔,曾哀摇而发吟”句,王逸注曰: “榣,木名也。言灵脩经过榣山,见其林木茂盛,而有哀声以自叹也……”(《楚辞补注》) 而后世的神仙亦常以此树为称号来称呼自己,例如“通天教主”“混元大罗金仙”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