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行水指什么?
一、关于五行 古代中国哲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构成世界的基本元素有五种——金、木、水、火、土(简称为五行);并且这五种元素是不断运动变化的(相生相克);同时五行还可以用来解释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客观规律性[1]。
《尚书·甘誓》曰:“有夏服矣!吾方有夏,今厥逆,不敬;帝乃震怒,伐我九隅,庶民予卒散。”孔安国传:有夏,禹所伐之国也。服犹顺也,言我国臣下皆服禹德。夏,大也。予为众之所使,敢不尽力。又《商书·汤誓》曰:“尔谓予罔念兹祖,惟厥昭穆。”孔传:罔,无也。自高祖而下至于王,世谓之昭;自曾祖以下及于王,世谓之穆。 我以为这是最早的五行思想的出现,因为这里的金木水火土并不是我们现在意义上理解的金木水火土,而是把国家的君臣百姓比作为金木水火土.大禹当时征伐的是有夏国,而这里就有夏的意思是大了,所以这里的意思是天下诸侯都顺服了大禹,天下归心,只有桀不尊从大禹,所以才被讨伐。这个是有夏的大也就是盛,而这里的逆就是桀的无道。所以五行在这里是用来形容一个国家或者一个朝代的兴盛衰亡。
二、五行的起源 中国的五行观念最早见于甲骨文,在殷商时期的甲骨文中已有五、行、忠等文字。在卜辞中这些字多作象形。如五字的甲骨文像大拇指与食指相连之形,表示用两指头去计数,意为数目为五;行的甲骨文像一个人走在小路上,表示行走之意;忠的甲骨文字形像一人拱手对坐于堂上之人,像一个人忠心耿耿的样子。由此可知五行为数之概念,且含有运动的含义[2]。 在西周时期五行开始发展出具有阴阳性质的内涵来,比如《尚书·金縢》记载武王病愈后占卜得到《洪范》九畴,其中第一畴便是“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这是以自然属性来界定事物的定义方式,这在现代科学来看是很普遍的划分标准;但同时第二畴说“二曰敬授人时”则指出五行还具备了时间性的特征,于是五行便不再是单纯的自然属性的范畴,它还带有阴阳的性质在里面了。 西周末期出现了五行相生相克的学说,这一学说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产生[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