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五行属什么?
从历法上看,先有年月日时的计算,然后才有纪年、纪月、纪日和计时。 夏朝的建立标志着我国历史进入早期国家阶段。据《尚书》记载,从夏朝开始已经有了年号纪年,但只有王在位的时间,没有具体年份的数据。商朝后期,出现了干支记日的方法(以甲子日为起始)以及12个月的名称和366天的说法;到西周已经比较成熟,如《诗经·小雅·六月》就记载了武王伐纣的日期是“二月初吉”,即周武王二年二月第一个吉日,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准确纪年的历史记录。此外还有以一月为岁首的说法,比如殷商末期以十二月为岁首,周初以一月为一岁之首等,这也为后世农历的一月为岁首奠定了基础 公元前7世纪中叶,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季平子制定了一年的长度为365天,并将一年分为10月,每月365日的历法,这就是著名的鲁国阳历或鲁国春秋年代历法。该历法将一年的天数与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周期联系起来并且以正月一日作为每年的开端,因此被称为阳历,并成为以后中国正朔王朝的基本历法。 在这种历法的影响下,战国时代产生了“四分日历法”,即将一个回归年分为二十四节气和九个节气旬,一个节气旬的时长正好相当于现行的365.2422/9=39.9878天。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推行了新的历法,称秦历或者颛顼历,其基本框架沿用鲁国春秋年代历法,但进行了一些改进,例如将冬至从十一月一日至十月三十日之间进行调整来调整闰月的位置等。秦末汉朝建立之初仍然采用秦历。汉武帝时,司马迁等人根据西汉建元年间天文观测资料,制订出了较为精密的太初历,规定每年为365.24219219日,把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作为一年之始,设置正月为岁首。这一历法一直在中国使用到了公元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前夕。
在太初历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形成了东汉时的三部历法:安帝时的章和历(又称章熹历)、顺帝时期的黄初一历和黄公初三历,其中又以黄公初三历最为精细。黄公初三历每三年一闰,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日为一朔望月,七十九年置十二闰,与现行公历完全相同。这一历法被魏普南北朝各政权所沿用,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之一。隋朝的开皇历也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以发展的,它每三十年一闰,三百九十一又八十分之三日为一朔望月,一百年仅差一日多一点。唐朝时又将开皇历的一些内容纳入到天文历法之中,形成了一个完整的体系——开元大典历。这个制度一直被沿用至今。
我们所说的历法其实指的就是现行公历及其衍生出来的东西,它们都是在上述基础上不断发展和完善的。所以,五行说与这些并没有什么关系。至于古代的天文历算家们为什么喜欢用五行为概念来表达某些意思,这就要涉及到阴阳五行说的起源问题了。